茅臺
茅臺早年間,赤水河?xùn)|岸長滿了馬桑樹,被稱為馬桑灣,世代居住于此的居民,在河?xùn)|岸砌了一口四方水井,而將此地更名為四方井。到了宋代,殘陽之下,古道之中,四方井之上茅草萋萋,后來,這里逐漸成為當(dāng)?shù)厝思雷娴氖サ。于是,人們就將此地稱為茅草臺,簡稱茅臺。“茅臺”一名由此得來,并開始進入歷史文獻的明確記載。
然而,此時的茅臺還只是一個地名。接下來我們再來說說“茅臺酒”。黔北一帶自古以來水質(zhì)優(yōu)良,氣候宜人,當(dāng)?shù)厝松朴卺劸,人們?xí)慣稱之為酒鄉(xiāng)。而酒鄉(xiāng)中又以仁懷縣茅臺村釀成的酒最為甘冽,謂之“茅臺燒”或“茅臺春”。由于酒質(zhì)絕佳,聞名遐邇,世人皆知茅臺村出產(chǎn)美酒,他處難以仿制,故只要提及酒就必說茅臺村的酒最好,久而久之,就以茅臺地名簡稱“茅臺酒”或“茅酒”,所以,我們現(xiàn)今喝的茅臺酒是以產(chǎn)地而得名的。
五糧液
公元960年-1279年,宜賓戎州紳士姚君玉家族創(chuàng)制的窖酒,成為“五糧液”最早的雛形。這種利用玉米、大米、高粱、糯米、蕎子五種糧食釀造出來的白酒就是“五糧液”的前身,在當(dāng)時一舉成名,成為了達官貴人與文儒雅士聚會必備的酒品。民間百姓顧名思義稱其為“雜糧酒”。但簡單、白話的“雜糧酒”實在不符合文人雅士的“口味”,于是他們給了“五糧液”另一個十分唯美的名字——“姚子雪曲”,不僅念出了色香味,還融入了聽覺享受。1909年,宜賓眾多社會名流、文人墨客匯聚一堂。席間,“雜糧酒”一開,頓時滿屋噴香,令人陶醉。席間,晚清舉人楊惠泉忽然間問道:“這酒叫什么名字?”“俗稱雜糧酒。”鄧子均回答。“為何取此名?”楊惠泉又問。“因為它由五種糧食之精華釀造。”鄧子均說。“如此佳釀,名為雜糧酒,似嫌似俗。此酒既然集五糧之精華而成玉液,何不更名為五糧液?”楊惠泉胸有成竹地說。“好,這個名字取得好。”眾人紛紛拍案叫絕,“五糧液”就此誕生。
洋河
洋河酒的名字是根據(jù)一個美麗的傳說而來。相傳八仙中的呂洞賓,一天騎著一只白山羊,駕著彩云路過洋河鎮(zhèn),老遠聞到了一股酒香,呂洞賓是個嗜酒如命的神仙,他降下云頭,偷偷溜進釀酒糟房大喝起來(他使了個法術(shù)使工人呼呼大睡),臨走還灌了兩葫蘆,樂不可支,可他盡想快樂了,走時卻忘記了帶走山羊,白山羊就在洋河鎮(zhèn)落戶了,由于白山羊給洋河鎮(zhèn)帶來年年豐收的好運,人們便以洋河二字為記,白山羊為標(biāo),稱其為“洋河酒”了。
劍南春
綿竹劍南春酒,產(chǎn)于四川省綿竹市,因綿竹在唐代屬劍南道,故稱“劍南春”。劍南春酒的前身綿竹大曲,創(chuàng)始于清朝康熙年間,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綿竹大曲改為“劍南春”,這要得力于著名詩人龐石帚。20世紀50年代,龐石帚在四川大學(xué)任教。龐先生邀請幾位忘年交朋友到家里一聚。其中有位朋友在喝綿竹大曲時建議將其改為劍南春,美酒配美名,龐先生聽后特別贊賞。三天后,龐先生將寫好的“劍南春”三個大字交給了綿竹酒廠。龐石帚說:“‘劍南’二字,點出美酒產(chǎn)自劍門雄關(guān)之南的綿竹,令人聯(lián)想起沃野阡陌的天府平原;一個‘春’字,乃是古為今用,蘇東坡曾經(jīng)說過‘唐人酒多以春名’,此字催入領(lǐng)略美酒的魅力,給人以春天的啟示。”
國窖1573
1996年11月,國務(wù)院將瀘州老窖具有400年以上窖齡的釀酒窖池群明令頒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予以保護。該窖池群始建于明朝萬歷年間(公元1573年),是我國唯一建造最早、保存最完好、連續(xù)使用至今的釀酒窖池群,被譽為“活文物”,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chǎn),具有不可估量的文物價值、社會價值和獨特的生產(chǎn)價值。其釀造之酒已成為中國白酒鑒賞標(biāo)準級酒品,故名“國窖1573”。
衡水老白干
衡水有很長的釀酒歷史。相傳早在漢朝時,滏陽河兩岸就已經(jīng)有不少的酒店開始自己釀酒了;到了唐代,衡水城里的釀酒作坊更是星羅棋布,一個挨著一個,此時的滏陽河不僅釀酒的量良多,而且開始天下著名;到了明代,衡水酒有“隔墻三家醉,開壇十里香”的美譽,也是在明代,衡水酒開始使用“衡水老白干”的名字了。關(guān)于老白干的來歷,有一個典故,說是明嘉靖年間建造衡水木橋時,城內(nèi)有家“德源涌”的酒家,非常有名。建橋的民工放工時,都喜歡到那里去喝上幾大碗酒。一次一個工匠飲后贊道:“真潔,好干!”,于是后來就用“老白干”來命名衡水產(chǎn)的酒了。所謂“老”是指歷史悠久,“白”指酒質(zhì)清澈,“干”是指酒度高,達到了67度。
汾酒
杏花村汾酒也稱"老白汾酒",因產(chǎn)于山西省汾陽市杏花村,故得名。杏花村是中國著名的酒都,位于汾陽市城北15公里的太汾公路北側(cè),距省會太原市區(qū)90公里。汾酒的名字究竟起源于何時,尚待進一步考證,但早在140多年前,此地已有"汾清"這個酒名。當(dāng)然,1400多年前我國尚沒有蒸餾酒,史料所載的"汾清"、"干釀"等均系黃酒類,我國的白酒,包括汾酒等名優(yōu)白酒在內(nèi),都是由黃酒演變和發(fā)展起來的。明清以后,北方的白酒發(fā)展很快,逐步代替了黃酒生產(chǎn),此時杏花村汾酒即已是蒸餾酒,并蜚聲于世。自1916六年汾酒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一等優(yōu)勝金質(zhì)獎后,其聲譽更是宇內(nèi)交馳,名聲大噪。